《虽有嘉肴》的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学记原文及翻译如下:《礼记学记》原文:发虑善,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单凭一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讲解才行。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不懂,就不必讲下去了。
《礼记·学记》 原文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其此之谓乎的此”可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这句话出自《礼记》中的一篇名叫《虽有嘉肴》的古文。《 礼记》,西汉梁国人 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先去掉助词“乎”,“其此之谓”是一个主谓句。其(《兑命》里的话):代词,主语;谓:说(的是),动词,句子中的谓语中心词。
其: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只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名词,老而无子)。
1、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3、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⒅也;诋⒆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⒇者,岂知余者哉!注释:⑴〔耄老〕年纪大。⑵〔预〕参与。⑶〔承〕承受,接受。⑷〔过〕超过。⑸〔县官〕这里指朝廷。
6、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更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谓:说的。此:这个。其谓此:学学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再回到原来的疑问句。其此之谓乎?:难道它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吗?翻译时可以意译为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也承前省略其。因为前文已经引用了学学半,翻译时可以不译。
整句意思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出自战国时期乐正克《学记》,原文节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先去掉助词“乎”,“其此之谓”是一个主谓句。其(《兑命》里的话):代词,主语;谓:说(的是),动词,句子中的谓语中心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