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辅导 组胺与抗组胺药(组胺的作用)

2023-09-28 0:17:29 体育信息 清华老弟

《药理学》辅导:组胺与抗组胺药

1、药理作用:抗组胺药以其对细胞上组胺受 *** 点的可逆性竞争作用而阻止组胺作用于靶细胞的,以达到防止—系列生理反应的发生。本章只介绍抗组胺h1受体药。它是通过阻滞和拮抗h1受体而发挥抗过敏作用。

组织胺的药品

1、抗组织胺类药物可分为之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2、这是一种抗过敏药物,商品名叫敏尔康,不是激素类药物。这种药物主要含微量的组织按,实际上使用这种药物是一种脱敏疗法。每支12mg ,每周2次,每次1支肌肉注射,连用2-4周。

3、抗组胺的药物有抗过敏、止痒的作用,常用于过敏性皮炎、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常用的有异丙嗪片、氯雷他定片、赛庚啶片等。 抗组胺药物属于对症治疗类药物,多数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配合不同的药物治疗。

组胺的作用是()

组胺与靶细胞上特异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如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舒张,使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抑制房室传导;兴奋平滑肌,引起支气管痉挛,胃肠绞痛; *** 胃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

组织胺属于一种化学讯息,亦是胺能神经传递素,参与中枢与周边的多重生理功能。

组胺是一种炎症介质,是一种血管活性胺,组胺有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组胺又分为外组胺和内组胺两类。外组胺主要作用于皮肤和黏膜,使其产生水肿、渗出等症状。

组胺的药理作用有:促进腺体分泌;兴奋平滑肌;扩张血管。倍他司汀(betaHistine):是一种常见的组胺受体激动药。能导致血管扩张,但不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答案】:B 解析:炎性介质组胺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故答案为B项。引起白细胞趋化的是白细胞三烯、阳离子蛋白及补体C5a。

炎症参与者-组胺

炎症的参与者有很多,包括炎症因子、炎症介质以及免疫细胞。组胺是一种炎症介质,主要参与体液免疫,组胺释放异常,则会导致“过敏类”以及“肿胀疼痛”等炎症反应。

组胺是由组氨酸在脱羧酶的作用下产生的。许多组织,特别是皮肤、肺和肠黏膜的肥大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组胺。当组织受到损伤或发生炎症和过敏反应时,都可释放组胺。

组胺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是由组氨酸在脱羧酶的作用下所产生,许多组织,特别是皮肤、肺和肠黏膜的肥大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组胺,当组织受到损伤或者是发生炎症、过敏反应时都可释放组胺这种物质。

解析:炎性介质组胺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故答案为B项。引起白细胞趋化的是白细胞三烯、阳离子蛋白及补体C5a。

组胺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变态反应性疾病。用于防治因组胺释放所致的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枯草热,可减轻症状。对昆虫咬伤、药疹和接触性皮肤炎等的瘙痒、水肿效果良好。

组胺的药理作用有:促进腺体分泌;兴奋平滑肌;扩张血管。倍他司汀(betaHistine):是一种常见的组胺受体激动药。能导致血管扩张,但不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药理作用】抗外周组胺h1受体效应 h1受体被激动后即能通过g蛋白而激活磷脂酶c,产生三磷酸肌醇(ip3)与二酰基甘油(dg),使细胞内ca2+增加,蛋白激酶c活化,从而使胃、肠、 气管、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组胺的特点及其作用

组胺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并能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的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漏入组织,导致局部组织水肿。主要用于胃分泌功能的检查,以鉴别胃癌和恶性贫血患者是否发生真性胃酸缺乏症。

组胺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并能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的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浆入路组织,导致局部组织出现水肿状态。组胺曾经用于胃分泌功能的检查,以鉴别胃癌和恶性贫血患者是否发生真性胃酸缺乏症,但是目前已经很少应用。

组胺是一种炎症介质,是一种血管活性胺,组胺有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组胺又分为外组胺和内组胺两类。外组胺主要作用于皮肤和黏膜,使其产生水肿、渗出等症状。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36 bytes) in /www/wwwroot/qhld.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