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dú山shān海hǎi经jīng·其qí十shí 精jīng卫wèi衔xián微wēi木mù,将jiāng以yǐ填tián沧cāng海hǎi。刑xíng天tiān舞wǔ干gàn戚qī,猛měng志zhì固gù常cháng在zài。
1、全诗表达了对反抗精神和勇敢坚韧品格的赞颂,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读山海经其十》作者是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2、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全诗体现了对反抗精神和勇敢坚韧品格的赞颂,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该诗表达了表达了陶渊明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愤懑不平的情感,以及他坚守理想、不愿同流合污的傲岸品性。
4、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5、诗人借对这两个形象的咏叹来表达他对于时事的愤激之情。有人说,陶渊明“浑身静穆”,对时事毫不关心;有人说,陶渊明尊崇上帝,不敢歌颂与帝斗争之神,这是个误会。
6、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
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这首诗热情歌颂了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
该诗表达了表达了陶渊明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愤懑不平的情感,以及他坚守理想、不愿同流合污的傲岸品性。
读山海经其十,原为《读〈山海经〉》诗中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