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奥运会开幕前,除了紧张 *** 的比赛,最让吃瓜群众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选手村的那些“抓马”瞬间。说好的国际盛会,精英汇聚,结果选手村却常常上演一出出令人捧腹又无奈的“乱象”大戏。运动员们,你们是来比赛的,还是来体验“荒野求生”的?
还记得2016年里约奥运村吗?那简直是选手村“黑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澳大利亚代表团刚入住就差点“破防”了!水管漏水、马桶堵塞、电线外露,甚至还有厕所没盖板,这谁顶得住啊?运动员们纷纷吐槽,说感觉像住进了“工地样板间”,甚至有代表团直接拒绝入住,自己掏钱去外面住酒店。这波操作,直接让里约的脸面有点挂不住,连当地市长都得出来打圆场,还送了一只袋鼠安抚澳洲代表团,结果人家还嫌弃是“假”的。网友直呼:这简直是“大无语事件”,奥运村这是要搞“极限挑战”吗?
到了2020年(虽然是2021年办的)东京奥运村,为了环保和防止疫情期间的“过度社交”,主办方搞了个“纸板床”!好家伙,这创意真是“不明觉厉”。说是能承受200公斤,但不少运动员还是有点慌,万一一个翻身,或者几个壮汉一起蹦迪,床塌了岂不是要上新闻头条?而且,疫情期间的选手村,气氛明显“紧绷”了许多。往年大家热热闹闹搞社交、互换纪念品,东京奥运村里却规定要保持距离,连食堂都得隔开坐。那种“禁止喧哗,禁止聚集”的氛围,估计让不少准备“放飞自我”的运动员们“蚌埠住了”。不过话说回来,这大概也是史上避孕套发放量最“不景气”的一届吧,毕竟大家都被“隔离”了。
当然,除了这些硬件上的“奇葩”挑战,选手村的伙食问题也经常被吐槽。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口味千差万别,要满足所有人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有的国家选手抱怨食物太清淡,有的觉得太油腻,还有的根本吃不惯当地特色。虽然主办方努力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但总有人觉得“这波操作我看不懂”,甚至自己带泡面“续命”。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真香定律”的反向操作,在家千好万好,到了奥运村发现还是家里的饭菜YYDS!
卫生状况也时常成为焦点。毕竟人多密集,加上各种文化背景,清洁维护压力巨大。有时垃圾堆积、公共区域不够干净,都会引发运动员们的不满。想想看,训练比赛一天下来累成狗,回到住处还得面对这些“小确丧”,心情能好吗?更别提一些选手村还出现过蚊虫泛滥的问题,这简直是给运动员们的“附加赛”——防蚊大作战!
选手村的“社交乱象”也是每年必有的话题。抛开疫情的特殊影响,奥运村本来就是全球年轻精英的聚会大趴。荷尔蒙爆棚的运动员们,在紧张训练之余,放松一下也是人之常情。于是,各种联谊、派对、甚至是“ *** ”的传闻总是层出不穷。据统计,每次奥运会避孕套的发放量都是惊人的数字,足以证明选手村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宿舍”。有的运动员玩得太嗨,甚至会造成财物损坏。比如有报道说,某些奥运会后,选手村的房间内出现了不少“战损”物件,这让主办方也挺头疼的。
安全问题也并非每次都滴水不漏。里约奥运会期间就曾爆出有选手村房间被盗的事件,这让不少运动员感到不安。还有些选手村在施工期间的安全隐患,或是后期安保措施的漏洞,都给这个本该是“避风港”的地方蒙上了一层阴影。毕竟,运动员们是来为国争光的,人身和财物安全必须是之一位的。
即将到来的巴黎奥运村,据说设计上更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不过,也有运动员担心,巴黎夏天没有空调,这可怎么办?这要是赶上个高温天气,运动员们晚上睡不好,比赛状态肯定要打折扣。这简直是物理降温挑战赛,到时候选手们可能要自带“冰桶挑战”了。每次奥运会前,选手村的各种准备工作都像一场“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会有什么惊喜(或惊吓)等着你。
选手村,这个集住宿、餐饮、娱乐、社交于一体的临时社区,承载着运动员们的奥运梦想,也见证了他们的辛酸与欢乐。从硬件设施的各种“坑”,到软件管理的各种“秀”,每年都能贡献不少“名场面”。它就像一个微缩版的地球村,把全世界的文化差异和各种“抓马”都浓缩在了一起,让人不得不感叹,想办好一个奥运会,真的不是一般的“烧脑”和“烧钱”。
看着这些年奥运村的各种“神操作”,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真是为运动员们捏把汗。希望下一届奥运会,选手村能少点“惊喜”,多点“安心”,让运动员们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比赛上,而不是跟马桶、床板或者空调“斗智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