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屏幕前的各位吃瓜群众们!看冬奥会的时候,除了对着谷爱凌和苏翊鸣的精彩瞬间疯狂打call,喊着“YYDS”之外,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脑子里闪过一个清奇的念头:这些运动员喝的牛奶、穿的衣服、甚至是睡的床,到底是谁家赞助的?别小看这些细节,这背后可是一场没有硝烟,但真金白银、火力全开的“钞能力”大战。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冬奥会背后那些一掷千金的“金主爸爸”们,看看这奥运会的“入场券”到底有多贵,又是怎么个玩法!
首先,得给大家科普一下,奥运会的赞助商可不是菜市场买白菜,谁有钱就能上的。这里面等级森严,跟打游戏升级闯关似的,分为好几个段位。更高级的,堪称“神仙打架”级别的,叫做“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也就是传说中的TOP计划。能挤进这个圈子的,那都是响当当的全球巨头,比如可口可乐、阿里巴巴、三星、VISA这些。他们签的合同都是以十年为单位的“包年套餐”,不仅赞助冬奥会,夏奥会、青奥会也全包了。这相当于办了张奥运会“宇宙至尊SVIP年卡”,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他们有权使用奥运五环标志进行市场营销。这排面,简直拉满了!
往下走一个段位,就是特定某一届奥运会的“官方合作伙伴”。如果说TOP赞助商是全球巡演的超级巨星,那官方合作伙伴就是主场作战的“地头蛇”,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比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咱们的中国银行、中国国航、伊利集团、安踏、中国石油这些,就是这个级别的扛把子。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地盘上,享受着和TOP赞助商几乎同等的权益。这感觉就像,虽然全球海选我没去,但在我的主场,我就是唯一的王!伊利的牛奶和酸奶几乎铺满了冬奥村的每一个角落,安踏更是承包了从工作人员到中国代表团的“冠军龙服”,这波存在感刷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
再下一级,是“官方赞助商”。这个段位的玩家,虽然不能像前两个大哥那样全面开花,但在自己所属的产品或服务类别里,也是独一无二的霸主。比如青岛啤酒,在那个冬天,喊出了“为冬奥喝彩”的口号,让多少人在看比赛的时候,手里都忍不住想开一罐。还有燕京啤酒、金龙鱼、顺鑫等品牌,他们就像是奥运盛宴上的“特色菜”,虽然不是主菜,但少了他们,这顿饭就总觉得缺了点滋味。
最后,还有更细分的“官方独家供应商”和“官方供应商”。别看名字好像没那么“高大上”,但他们提供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后勤保障”。小到一瓶酱油、一份速食,大到运动员睡的床、场馆里的家具,都由他们承包。比如舒华,就提供了官方健身器材;而麒盛科技的智能床,更是成了冬奥村里的“网红”,据说能根据运动员的睡姿自动调节,还能监测心率,这黑科技,简直让打工人羡慕哭了!这充分说明,想在奥运会上露个脸,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只要你的产品够硬核!
那么问题来了,成为这些“金主爸爸”,到底要花多少钱?这绝对是个商业机密,但根据江湖传闻和一些公开数据推测,那数字说出来能吓得你手里的瓜都掉了。TOP赞助商的一个奥运周期(四年),赞助费起步价就是1亿美元,而且只会越来越高。北京冬奥会的官方合作伙伴,门槛据说也高达数亿元人民币。这还只是“门票钱”,后续为了配合奥运主题做的各种营销活动、广告投放,那更是个无底洞。这哪是赞助啊,这简直是在用钱堆出一场品牌的狂欢盛宴!
花这么多钱,图啥呢?难道真的是“有钱任性,为爱发电”?当然不是!商场如战场,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首先,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无与伦比的曝光度。全球几十亿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十几天的赛程里,你的品牌logo能随着转播镜头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广告效应,比任何天价广告位都来得猛烈和自然。这叫“花钱买吆喝”,而且是在世界更大的舞台上吆喝,让全世界都听到你的声音。
其次,就是“排他性”特权。一旦你成为了某个领域的官方赞助商,比如你是官方乳制品,那你的竞争对手在这期间,就不能在任何广告里提及“奥运”、“冬奥”等相关词汇,否则就是侵权。这就好比你在比武招亲大会上赢得了绣球,那在婚礼办完之前,别的青年才俊就只能在台下干瞪眼。这种独占鳌头的 *** ,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品牌资产。
更深层次的,是品牌形象的巨大提升。奥运会代表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人类精神,将自己的品牌和这种顶级IP绑定,无形中就给品牌镀上了一层金光。消费者会觉得,能赞助奥运会的品牌,那肯定是实力雄厚、品质过硬的“国家队”选手。安踏的“冠军龙服”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当运动员身披你设计的战袍站上领奖台,那种自豪感和品牌认同感,是任何营销手段都无法比拟的,直接让消费者“种草”种到心坎里。
当然,有正规军,自然也少不了“游击队”。总有一些聪明的品牌,虽然没拿到官方身份,但特别擅长“蹭热度”,搞一些“擦边球”营销。比如在冬奥期间推出冰雪主题的广告,或者签下某个热门运动员作为代言人,虽然只字不提奥运,但每个画面都让你联想到冰雪赛场。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玩法,虽然省了天价赞助费,但也考验着营销团队的智慧和胆量,一不小心就可能玩脱了翻车。
回过头来看,从提供云服务的阿里巴巴,到让运动员吃好喝好的伊利和金龙鱼,再到保障睡眠的智能床,每一个赞助商都像是冬奥会这台精密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他们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从方方面面支持着这场冰雪盛宴的运转。所以我们看到的每一块金牌,背后不仅有运动员的汗水,还有这些“钞能力”玩家们的鼎力支持。说到这,我突然好奇,那个给冰壶比赛提供石头的苏格兰小岛,算不算冬奥会最硬核的“幕后玩家”?